如果你對周轉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借著感受的調整,可在任何時刻都振奮起來。——奧雷柳斯
現在,從來沒有一個時代的人這么注重“我”的感受和“我”的需求。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在做出選擇時,更多的從人性最初的動因出發,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因就是情緒。
在互聯網時代,不管是說做產品,還是微信公眾號運營,還是做一場引爆朋友圈的活動,或者是一篇瘋狂轉發病毒式傳播的文章,大家都會說到情緒,要有打動人的東西,要能影響到大家的情緒,要引發大家的情感...等等。引發大眾情緒成為了文章瘋狂轉發,活動病毒傳播背后的奧秘。
我們說在社會化媒體中,轉發、分享、傳播一般因為:
●分享有價值或娛樂性內容給他人。
●定位和展示自我形象(通過分享轉發,“告知”他人自己是什么類型的人)
●維護關系(分享轉發可跟他人保持聯系)
●自我實現(分享轉發會給人一種“更多關注和參與世界”的感覺)
●通過分享轉發他人文章,借他人之口表達自己關注的議題。
●參與比較(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較,比如當時的神經貓)
而這些,都是情緒化的一種表現。
社交媒體追蹤服務分析工具BuzzSumo,前后對社交媒體上超過1億篇文章進行了分析,發現那些獲得最多分享轉發的內容能引起用戶的情緒變化依次是:敬畏(25%)、大笑(17%)、娛樂消遣(15%)、高興(14%)、共鳴(6%)、憤怒(6%)、驚奇(2%)、悲傷(1%),其他情緒類型占15%。內容激起用戶情緒,情緒帶動轉發行為。
那么,今天木木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情緒。
盧奔和盧卡斯利用催眠術將被試者引領進入不同的情形狀態后,給他們看一張一群年輕人在一片沼澤地里挖掘的圖片,發現由于個人所處的心境不同對圖片的描述有極大的差異。
同一個被試處于愉快心境時對圖片的描述是:看起來很有意思,喚起了我對夏天的記憶。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當他處于批評性心境時則述為:相當可怕的地方。對處于這種年齡的孩子來說應該做些更有益的事情,而不是挖掘這種東西。
可以看到,情緒確確實實會讓人做出不同的反應,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強調活動、內容中的情緒因素,因為這直接影響著用戶的轉發、分享等行為。
那么,情緒是什么?
情緒,是人各種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情緒主要反映了客觀現實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
情緒是一種體驗;
是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一種反映;
是我們的主觀感受;
是我們內在的情感波動;
是一種能量。
情緒的基本形式有喜悅、憤怒、恐懼、悲哀。
喜悅--是一種追求并達到目的時所產生的滿足體驗。
憤怒--是由于受到干擾而使人不能達到目標時所產生的體驗。
恐懼--企圖擺脫、逃避某種危險情景時所產生的體驗。
悲哀--失去心愛的對象或愿望破滅、理想不能實現時所產生的體驗。
情緒的構成包括三種層面,是一環一環的形成的:在認知層面上的主觀體驗,在生理層面上的生理喚醒,在表達層面上的外部行為。
首先是會有主觀體驗:情緒的主觀體驗是人的一種自我覺察,即大腦的一種感受狀態。人們對不同事物的態度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人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都會產生一定的態度,如對朋友遭遇的同情,對敵人兇暴的仇恨,事業成功的歡樂,考試失敗的悲傷等。這些主觀體驗只有個人內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識到,如:
"我很高興"
"我很痛苦"
"我很內疚"等等。
之后會被生理喚醒:人在情緒反應時,常常會伴隨著一定的生理喚醒。如激動時血壓升高;憤怒渾身發抖;緊張時心跳加快;害羞時滿臉通紅。脈搏加快、肌肉緊張、血壓升高等生理指數,是一種內部的生理反應過程,常常是伴隨不同情緒產生的。
最后產生外部行為:在情緒產生時,人們還會出現一些外部反應過程,這一過程也是情緒的表達過程。
悲傷時痛哭流涕;
激動時手舞足蹈;
高興時開懷大笑。
所以,我們的目的就是讓用戶產生情緒并做出我們預期的最后行為。比如分享,比如轉發,比如購買等等。
但是大多數人都覺得情緒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內容引起的,實際上,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誘發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態度、解釋等認知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只是給出事件,更多的是給用戶灌輸一些看法、信念、觀點等,讓他們產生認知,這是需要引導的關鍵所在。比如大家都知道天津爆炸事件,大家都感覺很難過,但是直到有人引導出消防員的英勇之前,誰又有關注呢?用戶是有趨眾性的,產生情緒之前也需要你給出情緒。
認知在情緒產生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認知結構的復雜程度對情緒有很大影響,認知結構越復雜,對人和事物越善于從多方面進行分析評價,產生的情緒體驗就越溫和。相反,認知結構越簡單,對事物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情緒體驗就越強烈。
對行為結果的不同歸因決定著人們對行為結果的情緒反應。
如:張三下班回家時走了一條平時不走的路,結構剛好遇上車禍身亡;李四在平時上班的路上遇上車禍而身亡。哪種情況下事故死亡者家屬更可能感到悲傷?
所以,讓人產生認知的過程、形式、內容一定需要簡單明了!理解越復雜,情緒越難產生。
最后,以一句話結尾:
人生中只有5%的比較精彩,也只有5%比較痛苦,另外的90%都是在平淡中度過,而人都是被這5%的精彩勾引著,忍受著5%的痛苦,生活在90%的平淡中。——白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