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產品的說明,都得用潛在消費者聽得懂的話傳達給他們。就像剃須刀,你說功能一二三,大部分人就會想:關我什么事。要轉化成他們喜歡的內容形式,從他們的愛好中植入,不管是游戲、足球、美女還是段子。有了興趣,才會去看去閱讀,去介入到這個話題中。
1、“不好玩的內容傳播不起來”
互聯網時代的內容營銷,要由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引出來,不再是以前那樣硬梆梆的。
最好就是用無指定品牌的事件。最近的“DUANG”就是很好的例子,大家覺得很好玩,就會有興趣繼續關注,或者轉發給自己的朋友,病毒式、非線性傳播就出現了。
在這個過程中,品牌可以植入到這個內容當中的,消費者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
再進一步,一個內容吸引了消費者后,可以通過保持長期互動來增加黏性,有助于提高品牌忠誠度。
2、“一個好玩的營銷是設計出來的”
在互聯網上火爆的“事件”,大部分不是偶然,其幕后的策劃團隊功不可沒,一個好玩的整合營銷可以用4個C來概括。
第一個C:創意。你得進行多人訪談,去找到那個撬動消費者行為的button。
第二個C:內容。將創意轉化成能被接受,聽得懂的話。
第三個C:傳播。運用起所有可被運用的渠道,大V、明星、微博微信、網站、電視新聞、報紙雜志等等,一件事在不同的渠道使用同樣的“基調”做傳播。
第四個C:商業化。最后才回到銷售本身,在話題中植入品牌,提升轉化率和口碑。
3、“傾聽消費者需要建立配套體系”
“消費者是上帝”,這句話流行了很多年,大概所有的企業家都會這么說。
但是聆聽消費者的聲音,不是這么簡單的事情。小米一開始就重視每一個粉絲的意見,每條都回復處理。但實際上,把粉絲的建議快速轉達給產品部門,然后快速解決,過程中的人力溝通和處理的成本很高,是很難實現的。
很多公司并非不想這么做,但是沒有建立起一套配合體系。很多企業的消費者關系管理上流程很復雜,處理起來就沒有那么快。
4、“營銷應讓位給距離消費者最近的人,讓80后、90后來”
營銷的方法論是可以被學習的,但有一些東西學不會。不同的年齡決定了其喜好的不同,當下最流行什么樣的設計、當下最火的話題是什么,年輕人永遠是最了解的。
接下去十年,80后、90后會成為消費的主力,所以在營銷這個一定要靠近消費者的事情上,還是應該讓足夠了解消費者內心需要的人來做。如果營銷團隊不是由年輕人擔綱主力,那就應該警惕了:你很有可能把握不住消費者到底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