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P2P網貸平臺開發盤網關注:互聯網金融行業垂直媒體零壹財經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網貸平臺的車輛抵押貸款有600億到700億元,房屋抵押貸款大約有950億元左右,擔保公司保證擔保貸款有2500億到3000億元,供應鏈金融貸款有接近300億元。由于車輛抵押貸款當中超出限額的部分極少,全國最大的做車輛抵押貸款的平臺微貸網提供的數據顯示,微貸網上超過100萬的貸款占比僅為千分之四,因此車輛抵押貸款可以忽略不計。亦有業內人士認為,供應鏈金融是未來互聯網金融的方向,許多企業在嘗試,金額可能沒有那么少。后三者規模相加,大約有3750億到4250億元,據此大概估算,超出限額的部分將涉及到網貸平臺一半左右的貸款。
一方面意味著網貸平臺可能需要徹底轉換業務方向,因為網貸平臺上的貸款項目金額的大小,是由借貸者實際業務需求所決定。這些實際需求在大概率上有其客觀的額度范圍,并不會因為監管對于限額的規定而變化。徹底轉換的難度相當大,因為每個網貸平臺的創始團隊基于各自的背景,都有自己的業務專長和能力局限,如果要轉換業務方向,需要他們涉足自己之前并不擅長的領域,無異于拋棄過去的積累重新開始。轉型結果將決定大額網貸平臺未來命運。
另一方面,更麻煩的是,已經貸出去的錢怎么辦?大部分的網貸平臺都有資金池,這是由網貸平臺剛性兌付的矛盾所決定的。一方面,網貸平臺對投資人承諾剛性兌付,到期就得償還本息;另一方面,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總有企業到期不能如數還錢。企業沒還錢,平臺要剛兌,只能由平臺墊資,這就免不了要用新進入的錢去還舊賬。照此邏輯,限額之后,對于做大額貸款的網貸平臺的挑戰在于,新業務流入的錢能否覆蓋掉就業務的壞賬?這個問題非常棘手,因為舊業務的壞賬,可能是幾百萬、上千萬、甚至上億的大單,但是按照新規,新流入的錢每筆都要在100萬以內。如果處理不好,瞬間死掉并不是危言聳聽。
一、大額網貸變通難
暫行辦法中,對個人或企業在單個平臺的貸款金額進行監管,是可以操作的,但是對個人或企業在多個平臺的貸款金額進行限制,目前來看還不好實現。因為國內網貸平臺相互之間的數據是不互通的,很難監測一個人或企業在多個平臺上借了多少錢。9月10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組織建設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正式開通,但是這個平臺目前僅接入了17家會員單位。業界認為,對于個人和企業在多個平臺上貸款的額度限制目前“全靠自律”。
繼續現有業務的方法有三種:借身份證、并購、聯盟。所謂借身份證,就是一個借款人只要能借來七大姑八大姨的身份證,使得借款額度在形式上合規,這是可能做到的。并購,就是平臺之間通過持股或其他方式,幾個平臺合并為一家,使得企業的借款可以分散在幾個平臺上,符合規定。聯盟,就是幾家平臺各自獨立,但是可以聯合起來對一個借款人提供貸款。
先看借身份證的方式。這種方法很簡單,一個人在單個平臺的借款是20萬元,只要找到足夠多的身份證,借款金額不是問題。可是,今年8月份被曝光的北銀消費金融的事件正展示了其中的風險。北銀消費金融,是經中國銀監會首批獲準籌建、由北京銀行發起設立的中國首家消費金融公司,于2010年3月1日成立。今年8月被曝光的問題是,北銀消費金融的代理公司千方百計借用他人身份證貸款,從而繞過對消費金融貸款20萬的上限。但是,最后卻由于還不了這些貸款而使得風險暴露。
再看并購。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幾家公司在業務上有互補之處,并購才有意義。但是當下許多平臺的業務是非常同質化的,花錢去并購或持股顯得并不是特別有意義。
二、剛需恐難撼
先看房屋抵押貸款平臺。一位做房屋抵押貸款的網貸平臺人士告訴網易科技,在平臺上貸款的多為中小企業主,他們主要是用于短期的資金周轉。一些較大額度的貸款,銀行也做,而且銀行貸款利息比較低,如果能夠獲得銀行貸款,企業就不會從網貸平臺上貸款。之所以有企業愿意從網貸平臺上貸款,是有各種原因的:有的用錢比較急,但是苦于銀行的信貸審批流程比較長,要等銀行的信貸審批下來,生意的時機就錯過了,但是網貸平臺響應更及時、更靈活;有的是征信情況達不到銀行要求;有的則是網貸平臺對貸款出現問題之后的處置更有把握,在催收方面有優勢,因而放貸審較銀行更開放些。
再看與擔保公司合作開發業務的平臺。擔保公司保證擔保貸款在網貸平臺上占相當比例,這部分的資金需求也很難降下來。一位擔保業界資深人士告訴網易科技,擔保公司積極與網貸平臺合作,是因為獲取資金途徑非常有限。擔保公司本來應該靠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為企業做擔保,幫助企業獲得銀行貸款。但是國內的擔保公司之前有相當一部分是高利貸,他們以貸款企業的名義從銀行手中拿到資金之后,又把資金高息轉貸出去,從中獲利。擔保行業在2011年和2014年先后經歷了兩輪行業整頓,之后許多銀行不愿與擔保公司合作,擔保公司轉而與網貸平臺合作獲取資金,或者干脆單獨成立一個網貸平臺。此外,許多網貸平臺創始團隊都是互聯網背景的創業者,并不擅長金融資產的開發。因此,擔保公司與網貸平臺互相有需要。
擔保行業從1993年開始在中國起步,到目前有8000多家,其生存基礎就是中國中小企業的興起。這些擔保公司各自擅長的領域不同,要一些擅長較大額度貸款領域的擔保公司轉換小額擔保項目也不容易實現。一位擔保行業資深人士告訴網易科技,根據經驗觀察,目前要滿足小微企業貸款,500萬是可以的,但是中小企業500萬解決不了什么問題,1000萬差不多。
國企背景的金開貸,目前主要是與擔保公司合作獲取貸款項目。金開貸風控服務部部長毛曦曾在銀行工作多年,他告訴網易科技,金開貸主要定位于服務中小企業,但是中小企業的貸款金額一般在100萬到300萬,金開貸平臺上在這個區間的項目也最多。目前,金開貸正在與合作的擔保公司密集協商,探討可否100萬以內的貸款需求在金開貸平臺上找資金,超出100萬的部分擔保公司再找其他途徑拿資金。
一個正在探索用網貸平臺做供應鏈金融的大型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嘗試用網貸的方式來做供應鏈金融,主要是因為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銀行縮減了行業的貸款規模。站在銀行的角度,從一個風險較大的行業中識別出好的企業不太容易,隔行如隔山。但是,對于身處行業中、有大量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企業來說,對行業情況更為了解,把控風險比銀行更容易。他們有大量從銀行獲得的授信額度,可是這些額度不夠用,所以在嘗試用網貸。不過,目前這塊的量還不大,大約只有10%的業務放在網貸平臺上做。
轉換新業務更不輕松。
雖然消費金融目前在國內非常熱,但是對消費金融的前景,劉豐本人認為其實并不是那么明朗。他認為國外消費金融能做起來,是因為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普通大眾沒有后顧之憂,所以敢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但是,國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不像國外那么完善,消費金融要發展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確實有平臺正在努力向消費金融的方向轉型,總部位于廣東東莞的團貸網就是個典型。團貸網成立早期是主要做房屋抵押貸款、車輛抵押貸款和小微企業融資。但是去年12月,團貸網母公司光影俠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正合普惠,專門做消費金融,團貸網董事長唐軍更是宣布“消費金融將成為團貸網的核心產品之一”。這個轉型轉得轟轟烈烈,去年12月底,以做消費金融著稱的有利網的資產團隊中有大約1000人加入正合普惠。有利網與團貸網為此曾在輿論上打過一場口水戰。
眾多金融集團和互聯網金融公司正大舉進入這個領域。中國平安收購深圳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螞蟻金服入股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海航集團旗下成立前海航交所,百度發起并設立西安百金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中心。
據媒體報道,以交易所為載體的創新業務模式的核心是“沒有金融牌照,卻能做所有金融牌照的業務”,這將為業務延伸出無限的想像力。同時,金交所的監管目前尚處于空白狀態。目前金交所遵循“誰批誰管”和“歸屬地管理”原則,主要負責監管主體為地方金融辦。但地方金融辦的監管模式往往不過是“走走場、過過賬,并無真正監管和處罰的能力”,缺乏實權。一行三會目前尚無針對金交所的監管規定。
不過,金交所的審批比較嚴格,據張烽了解,金交所的設立,一般必須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要走這條路的網貸平臺,恐怕要走上“抱大腿”之路了。
杭州盤網網貸平臺建設總結,要靠企業自身的力量把貸款額度降下來難度不小:比如要做1000萬的貸款,以前操作兩個500萬的貸款項目就可以了,2個工作人員就能完成。現在單個企業在單個平臺上最多只能借100萬,這意味著需要完成10個100萬的項目,才能做到1000萬的規模,可能10個工作人員才能搞定。這樣一來,平臺的人力成本加大,利潤空間下降。這還是理想的情況。而實際上,拓展新業務需要一定時間,業務量不可能一下上去,也就是說可能一下做不了1000萬的貸款,有可能只能做100萬到200萬的貸款。這會直接導致平臺業務量萎縮,人才快速流失,平臺瀕臨生死邊緣。